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
紧随全国大趋势,新区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外经贸发展呈现区域性特点。2015年,新区积极拓展投资贸易新业态,外经贸指标全部保持正向增长,主要外经贸指标全市领跑。
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额811.5亿元,同比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同比增长0.6%;境外投资8.29亿美元,同比增长136.4%;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6亿美元、在岸执行额1.1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3%、53.6%。其中,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境外投资中方投资总额、服务外包在岸执行总额居全市首位。
外贸进出口全市第一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区实现进出口811.5亿元,同比增长3%,总量居全市首位,增幅高出全国、全省、全市10、15、14个百分点,为全市唯一一个进出口、进口、出口均正增长的区市。
在今年全国、全省、全市进出口都是负增长的情况下,为何新区独树一帜?
“2015年,我们专门起草制定了《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意见》,充分发挥外贸政策的激励作用,引导区内企业提升出口的整体规模和产品附加值。”在接受采访时,区商务局局长管学锋这样告诉记者。
2015年,以海信、中海油等本土企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增长迅猛,拉动全区贸易总体增长。新区全年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对外贸易整体呈现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升级和转变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新区率先引进了新型贸易服务平台——万达汇富供应链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通关、物流、结汇、保险、融资、财税等一站式外贸服务,帮助新区中小外贸企业降低经营成本20%以上,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及应对当前贸易风险的能力,促进贸易整体规模的进一步提升。
对外贸易经营者主体不断壮大也是新区外贸进出口逆势上扬的关键。“由于区内原有出口企业产能已基本饱和,特别是在目前市场低迷的不利情况下,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队伍已成为我区进出口保持总体稳定的重要力量之一。”管学锋说。
2015年,全区共新办理外贸进出口企业备案1421家,增量列全市第一位。西海岸新区已成为青岛最重要的外贸企业集聚地。
双向投资历史最佳
截止到2015年底,新区境外协议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共有 24个,中方协议投资总额14.3亿美元,达到历史最佳。
2015年,新区新备案非金融类境外投资项目数和中方协议投资额均创历年新高,新备案项目 23个,同比增加7个,项目变更8个,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 82894.55万美元,同样也位居全市首位,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2.2个百分点。
“我们布局了‘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主要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经济合作规模。”管学锋告诉记者,2015年,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备案项目8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亿美元,同比增长51%。
不仅如此,在利用外资方面,新区势头猛增,继续在全市领先。
随着《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015年修订版)和简政放权、依法审批等政策红利的释放,新区积极主动扩大开放,优化项目配置。全年合计审批引资、引技、引智项目8个,合计合同外资8722万美元;突破性引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类外商投资金融、养老、医疗、电子商务项目6个,实现合同外资 3271万美元。
以马士基董家口通用码头、大唐新能源为代表的一批外资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快了新区外资产业的优化升级。持续探索加大服务业外资准入,结合全市财富管理试点等机遇加大教育、医疗等新型外资项目引进,宝岛吾同口腔医院项目、中澳天和养老项目等外商投资医疗、养老、融资租赁、股权出资等新业态相继实现获批落户。
服务外包集聚效应彰显
2015年,全区实现离岸执行额60121.2万美元,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首次突破6亿美元,在岸执行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
新区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执行金额2.46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其中,承接北亚及欧洲国家的服务外包执行金额9605.4万美元,同比增长220%;服务外包发包国首次扩大至西亚北非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包占我区离岸外包的41%,市场重要性显著提高。
目前,服务外包与垂直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以新区“航运物流、船舶海工、家电电子、汽车工业、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六大千亿级支柱产业为基础,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机械电子及海洋生物技术研发等ITO、KPO业务发展迅猛,其离岸执行额占全区总量的78%,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专业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如今招商与过去大不相同,尤其是服务外包企业,现在我们锁定的都是服务外包行业全球100强、国内50强,结合新区现有产业实际进行定向招商。”管学锋告诉记者,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培育经济新动力,为新区打造将来的成长力、竞争力做好投入。□ 王璇 郭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