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西海岸

财经消费

关闭

关闭

青岛西海岸有个“粉条村” 32道工序传承非遗

2016-01-28 13:28:18
来源:新黄岛
责任编辑:洛克
手机版

在新区,一提起粉条,很多人就会想到远近闻名的“粉条村”胶南街道李家洼子村。经过32道工序纯手工工艺制作出的粉条不仅是村民冬闲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还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收获季节,银色的粉条瀑布般悬挂在农家院落,恰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生动地展现着“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幸福”的愿景。日前,记者来到李家洼子村探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

冬闲时节手工粉条加工忙

一块块粉条晾晒场地排列成阵,银色的粉条瀑布般悬挂在支架上……刚进入李家洼子村村口,记者便仿佛置身于粉条的世界。

来到红薯粉条专业合作社大院,记者看到沉淀池内还放着一些淀粉,院子里的冷柜嗡嗡作响。李省和三个工人正在和面,另外两个工人晾晒粉条。

“村里的土地属于沙质丘陵地,种出来的地瓜糖分含量高,口感清甜,非常适合做粉条。”李家洼子村红薯粉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省介绍说,“以地瓜、绿豆为原料,用深层地下泉水纯手工制作粉条,绝对不含任何添加剂。”

“一进入冬季农闲时节,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为制作粉条提前做准备。”李省告诉记者,每年“大雪”节气以后,李家洼子村就迎来了粉条加工季,要一直忙活到春节前。

32道工序地瓜变身粉条

“从收获地瓜到最终制成粉条,一共需要32道工序。”李省指着堆满仓库的粉条向记者介绍道,“清洗、过滤、发酵、和面、晒干……每一道工序听上去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相当复杂,而且也有很多的讲究。”

据李省介绍,制芡糊时,要取少量精制的红薯淀粉,用温开水调成白色乳液状,然后边将沸水冲入淀粉乳中边搅拌。“要朝一个方向不停地快速搅拌,这样淀粉乳才能变成透明、粘稠的粉芡。”

“制粉条有独特的和面方法,必须找技术熟练老人才行。”李省和同伴将面和好后,一位工人操起漏勺,将面放在里面,用力上下甩动,一根根粉条从漏勺下流出。李省告诉记者,漏下的粉条散落到热锅里烫熟,经过凉水冷却后,挽好搭在竹竿上老化定型。“如果天气好,经过一天的晾晒后,这些粉条将作为成品被收到库房里。”

“手工制粉条是个体力活,需要很强的体力和耐心。”李省告诉记者,粉条制作过程太过繁琐,劳动强度也很大,村里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

成立合作社一季收入8万元

“我13岁就跟着父母制作粉条,20岁外出打工,在外闯荡多年。”谈起与粉条的渊源,李省说:“我想自己干点事儿,于是就将以前的老手艺捡起来,开始制作粉条。”

谈到李家洼子粉条手艺传承的情况,李省告诉记者,对于粉条制作的历史,村里没有确切的记载,只知道爷爷辈的人就跟着长辈制作粉条,至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直到现在仍沿袭上辈传下来的制作工艺。“以前产量低效益差,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做这种活儿,那时候我很怕这项手艺失传……”李省充满忧虑地说道。

为了使传统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在街道和村居的牵头下,2013年底,李家洼子手工粉条成功申请成为黄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李省也成了村里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现在我们成立了合作社,产量上去了,自然也赚到了钱,不用愁手艺会失传了。”李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一个冬天下来,总共能产两万多斤粉条,除去成本他一季收入8万元左右。

网上拓销路推广手工粉条

“手工做出来的粉条口感地道,虽然受到大家的青睐,但一直不能做大。”说到未来的打算,李省有着自己的想法,除了想扩大规模外,他还打算进行粉条深加工,开发其它相关的红薯产品。“如果有机会,我们将建立标准化作坊,推行粉条产业化。”李省告诉记者,到时全国各地的朋友都能吃到纯手工粉条。

记者在网站上搜索李家洼子村粉条,看到不少资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李省编辑的。“我自己买了电脑和资料学习网页制作,一些介绍李家洼子村粉条的网站,就是我制作的。我把微博、微信还有QQ也都用上了,名字就叫‘青岛李家洼子村粉条’。”

“我还注册了商标,开了淘宝和微信店,以便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李家洼子村粉条。”李省边说边点开微信向记者展示他的小店,只见小店里有各种不同类型粉条的介绍,还有粉条优劣的辨别方法等。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粉条,李省还试着做出了酸辣粉。“制作酸辣粉也是对粉条的一种创新与发展,既迎合年轻人口味也宣传了粉条,可谓一举两得。”现在,李省在藏马山民俗山庄开设了分店,不光能吃到酸辣粉,还能看到手工制作粉条的全过程。

“希望传承百年的工艺能够继续传下去,并且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发扬光大。”李省告诉记者,这是他毕生的心愿,他会为此而努力。(张海铎 裴甲军 宋安凤 逄伟)

分享到:

网上读报

“德耀中华”黄岛区“道德模范在身边”学习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