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人民群众走进机关”开放日活动来到黄岛区科协。近4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群众代表走进青岛贝壳博物馆、青岛明月海洋科普馆,尽情享受科普盛宴。
市民畅游“贝壳王国”
“在这里,您可以与世界四大名螺之一的海洋之魂鹦鹉螺相遇,“约会”直径一米的“海贝之王”大砗磲,更有需要通过放大镜才能仔细观察的小沙贝等你参观……”群众代表一行来到位于新区唐岛湾畔的青岛贝壳博物馆。该馆于2014年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正式对外开放,是以贝壳为主题,集贝壳研究、收藏、科普教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私人馆藏博物馆,面积2600平方米。
记者跟随群众代表一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标本展示区、贝壳观赏区等地。馆内展示了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五大洲60多个国家的五个纲、262科、4000余种贝壳(海螺)标本和130余种贝类化石。
“大家看这只鹦鹉螺,内部精密构造堪称造物的奇迹,人类就是模仿鹦鹉螺排水以及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这是来自4.5亿年前奥陶纪的鹦鹉螺化石,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这是一只法螺,不仅可以吹响,还具有改善音质的神奇效果”“这只直径22厘米的龙宫翁戎螺被称作稀世珍宝,最重要的是,它产自中国钓鱼岛”……通过讲解员的介绍,群众代表无不惊叹于神奇的自然和海底的呼唤。他们纷纷表示,“没想到贝壳的种类有这么多,还有很多药用价值,蕴含了很多科学原理及人文知识,真是大长见识。”
近距离了解海洋科技
“创可贴、面膜、化妆品、食品等等,这些我们的日常用品里都蕴含着海洋资源……”在青岛明月海洋科普馆里,群众代表们近距离接触了海洋褐藻,并了解了它们的起源、进化、生长、功能及应用过程。
据了解,青岛明月海洋科普馆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是融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一体化的海洋类主体展馆,每年开放近300天,年科普人次13500余人,重点面向青少年、农民等群体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这里不仅是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海洋生物产业知识的良好平台,也成为广大中小学生普及海洋知识的第二课堂。
这个科普馆是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筹建。明月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专业从事海藻酸盐、功能糖醇、海洋生物、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化妆品、功能性保健食品配料六大产业的研发与生产。
“没想到海藻这种可再生的海洋资源有如此多的用途,海洋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有机会我一定带孩子来参观学习。”“我们生活在沿海城市,海洋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一定要呼吁全社会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参观结束后,群众代表告诉记者,通过此次参观活动增长了很多知识。
新区科普盛宴“开席”
记者从黄岛区科协了解到,近年来,区科协争取市科协资助 80万元,投入1100多万元建成社区科普馆5家;投入2400多万元建设了知食馆、地震科普馆、食品药品科普教育基地等专业科普场馆。
同时,区科协还吸引各方面力量兴办科普事业或参与科普活动,由企业或个人等社会力量总投资2.6亿建设的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青岛香草博览园、花都园林珍稀苗木基地、全国最大的青岛贝壳博物馆、青岛明月海藻科技馆等科普场馆陆续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驻区高校建设的地球博物馆、青岛滨海学院世界动物标本艺术馆、航空博物馆等,都为科普工作增添了新力量。
为加快科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有限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建共享,2013年,新区以科普基地和场馆为主体成立了区科普联盟,为全省首家,目前成员发展至23家,每年受众突破17万人次。
“好的科普场馆也应该是好的旅游资源,希望政府能加以重视,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工作水平,让科普工作深入新区每片区域、每个人。”一位群众代表建议。(刘腾)
■相关链接
黄岛区科协工作简介
近年来,黄岛区科协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扎实推进工作创新,深入开展科普活动,积极推动科普阵地建设,加快科普资源优化,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科协工作和机关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科协先后荣获山东省“县级科协三十强”、“全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青岛市科协系统先进单位”、“青岛市反邪教协会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去年,新区成功创建为2016—2020年度首批“全国科普示范区”。
目前,新区有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市级院士工作站9家,数量居全市第一;全区成立企业科协26家,位居全市第一。科普信息化建设全市领先,开辟“黄岛掌上科普”微信平台,制作十几部科普动漫短片,在报纸、电视开辟宣传专栏。围绕“青少年科普在行动”,培育创建各级科普示范学校32个,1所学校创建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开展“科普之春”、“送科技下乡”等系列活动110多场次,展示推广新农药、良种等40多个,发放科普书籍、资料4万余册(份)。以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带动社区科普工作开展,通过指导和支持共创建区各级科普示范社区48个。先后举办了8届西海岸大学生科技节,正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薛树有 张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