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链成群,“蓝色引擎”动力强劲
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纵深推进经略海洋,加速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海洋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蓄能成势,“蓝色引擎”动力强劲,交出了一份向海而兴的“高分答卷”。据初步核算,新区今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6%,占全市比重达42.5%,占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4.6%。海洋一、二、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4.4%、9.6%、7.9%,海洋三大产业结构为2.4:46.3:51.3。海洋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今年上半年,新区海洋经济延续较快发展态势,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其中,海洋新材料产业成为现代海洋产业的关键支撑。中国科学院金属所高端轴承青岛示范基地项目加快建设,打造全国高端轴承的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材料检测评价中心、高端轴承制造中心以及齿轮、模具等基础零部件制造基地。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首批总投资229亿元的1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目前园区已落地海湾化学、青岛特钢、双星轮胎、金能化学、益凯新材料等总投资912亿元的65个重点项目,入驻企业49家,初步形成了以海湾化学为龙头的乙烯产业链,以金能化学为龙头的丙烯产业链,以益凯新材料、国橡中心新材料和双星轮胎为龙头的碳四产业链,以青岛特钢为龙头的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链。
海洋装备制造业动力强劲,上半年海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3%。北海造船产能加速爬坡,年内预计交付16艘集装箱船;中船发动机与北海造船形成产业配套,实现地产地配;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完成海上安装;海西重机交付2座海工平台;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订单充足;潍柴海洋装备制造中心一期项目竣工,对标国际一流船艇,聚力打造国际领先的船舶研发建造产业基地。
现代渔业提质增效,上半年渔业产值同比增长5%、产量同比增长4%,产值产量实现双丰收。新区积极洽谈引进国信万吨级三文鱼陆基循环水养殖项目;建成“刺参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等3处水产种业基地项目;“阡里毛虾”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新区水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4个,数量占青岛市近三分之一;新增1处国家级海洋牧场,新区国家级海洋牧场总量达17处,数量占全国近十分之一。
港口航运业持续上扬,上半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5%。1-6月份,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约3.63亿吨,同比增长5%;集装箱吞吐量1519万标箱,同比增长9%。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7-8#泊位工程、董家口港区琅琊台湾湾底通用码头工程等加快建设。
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有序推进。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完成一期临床试验,开始筹备二期临床试验;明月海藻集团海洋中药制剂项目获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修正(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正式落户;聚大洋青岛国际海洋寡糖制备中心产业化基地一期投产运营;总投资11亿元的清原海洋生物基因编辑研发及应用项目开工建设。
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保持稳定。华能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获全国最高地方奖补;青水津膜高新科技有限公司为中石化青岛炼化建设“超滤+反渗透”双膜工艺中水回收项目投产运行,预计年节水减排量达到54.6万吨;灵山岛海水淡化工程、古镇口海水源功能2号能源站加快建设。
海洋新能源产业加速布局,上半年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2%。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的气动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荣获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特别嘉许金奖;总投资61亿元的金能棋子湾海上光伏发电项目和中船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前景广阔。新区集聚自然资源部海洋测绘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信息智能应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海洋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41家,推动海洋测绘、海洋物联网、海洋大数据等领域建设;青岛市出台《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支持山东港口青岛港加快港口大模型建设,促进车船港协同、船海岸协同,提升港口物流运转效率;中海潮科技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海洋信息低代码编程仿真和预报软件“海镜”启动公测,助力实现仿真建模科研工具国产化替代。
本报记者 李涛